戒毒小说吸毒故事之一个吸毒者的自白
1 内容简介
《瘾君子》原名《毒品》,威廉·巴勒斯在《毒品》原始手稿的导言中这样说道:“在这本书里,我写下了我所知道的与毒品有关的事以及那些使用毒品的人。故事虽然是虚伪的,但却是基于我的真实经历。”从他的告白中,可以知道《瘾君子》是巴勒斯的一部关于毒品的自传体小说。他在自序中又写道:“我学会了毒品的公式。毒品不像酒精和大麻,它不是用来在人生中获取更多快乐的。毒品不是一时快感。它是它是一种活法。”这就是威廉·巴勒斯对毒品独到而又深刻的看法。
2 作品赏析
《瘾君子》一书自问世以来,陆续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作家的深切关注。艾伦·金斯堡、卡尔·所罗门、小水等人都曾对巴勒斯本人及《瘾君子》一书作过相关评论。他们的评论有助于广大读者加深对威廉·巴勒斯本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2.1 艾伦·金斯堡的观点
作为威廉·巴勒斯的好友,艾伦·金斯堡对巴勒斯及其作品极为赏识。艾伦·金斯堡曾于1952 年写过一篇题为《〈瘾君子〉:佳作共赏》的文章。作为巴勒斯的好友,金斯堡自然熟悉他的私生活,金斯堡提到了巴勒斯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首先,是巴勒斯在哈佛的经历。传闻说他曾在房间里养了一只鼬,用链子栓着,墙上挂着一幅画,上面画着他家的宅子。其次,是巴勒斯对瑜伽的痴迷。当有人质疑瑜伽的效力,要他证明看看时,他宣称自己百痛不侵,并切下自己的一根手指作为证据,于是被送进附近一家私人疗养院里关了起来。最后,是委婉地提到巴勒斯的老婆于几年前死于南美某国一场由醉酒引发的事故。
金斯堡在文章中对《瘾君子》一书作了介绍,他说,本书标题是“毒品”,书的主题也是各式各样的药物和那个世界;从任何意义上说,它都不是一本纯粹的自传,尽管很多与主题相关的私人细节被写进书中。这本自传仅记录了作者人生经历中的一个侧面,显然不能当成是对他本人的全面描写。在这一方面,作者完成了他打算做的事:将毒品世界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尽可能精确地描绘下来,呈献给读者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图画。书中既无自伤身世,也未尝试自我开脱,而是用最坦白的方式,将毒品生活里的种种处境、愁闷、恐惧、罪恶和周而复始的垮掉,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不作丝毫浪漫化。对快感的描写是真实的,就像快感本身那么真;写到居住在毒品世界中的各色人物时,则显得冷酷而犀利,不论他们是否符合人们对这种文化的一般了解;毒瘾所引发的一个个事件,被系统地编成了这一部历史,有饥渴难耐,有锒铛入狱,有夜晚的四处奔波,有白日的空虚无聊。他的文风直接、私人、个性突出、直白明了、字斟句酌,比喻富有张力,且言简意赅。本书在处理这样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时,展示出的风格与内容可谓独一无二。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兼顾了真实性和可读性。这是一份重要的文献;一份底层社会的档案;一部可靠的历史,描写了某种罪恶的真实恐怖。
2.2 卡尔·所罗门的观点
作为威廉·巴勒斯作品的出版商,卡尔·所罗门也对巴勒斯及其作品赞赏有加。卡尔·所罗门在1953年写了一篇题为《刊在〈瘾君子〉中的出版者告读者书》的文章。关于作者巴勒斯本人,所罗门说,威廉·李是一个不思悔改、无药可救的瘾君子。他亲口告诉我们,他是个法外之徒;他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偏执狂;他寡廉鲜耻。然而,他的笔却在有着奇妙光彩的尖酸溶液中浸过,他用笔描绘出一些景象有如巧夺天工的花饰图案。所罗门对巴勒斯本人虽有所保留,但对他的文笔却是极为推崇。
至于巴勒斯的作品《瘾君子》,所罗门说,从第一行起,《瘾君子》就把吸毒者剥了个精光,不带羞愧或自怜,赤裸裸地置于读者面前。不过,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瘾君子的故事。那个匿名的地下世界填满了书的行行页页——吃白食的、基佬、骗子、二五仔、小偷。他们翩然潜入一处处碰头地点,在昏暗的咖啡馆,在廉价酒吧,我们则紧随其后。他们的秘密手势,我们看在眼里;他们交货时,我们身临其境。我们目睹一针下去,静脉缩成细细一线,目睹毒品带来的头晕目眩——还有毒瘾发作时那难以言述的恐怖。我们见证了他们生活中每一处犄角旮旯里的龌龊。所有人都是“一群垮掉的无用徒”,看上去既没有过去,也没未来。这就是瘾君子毫不掺假、毫不风光、毫不刺激的生活。
1964年,卡尔·所罗门又为《瘾君子》写了一篇概述。在这篇概述中,所罗门详细介绍了巴勒斯射杀妻子一事的始末。他说,在他的过去中,较为骇人听闻的事件之一,是他在尝试玩“威廉·退尔”时,意外射杀了妻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枪法了得,他瞄准了妻子放在头上的香槟酒杯,最终将他射杀。关于《瘾君子》一书,所罗门补充道,巴勒斯所作的《瘾君子》,最初起名为《毒品》,并采用了威廉·李这一笔名。在《瘾君子》中,他让事实说话。这是他早期的写作手法。生活中,他是剑走偏锋的冒险家,在我们的内在情感和生活方式中,寻找着不同寻常或未曾探索过的事物。越难找的他越要找,未知的他都要知道,尽管如此,巴勒斯的叙述仍旧干净利落,他的好奇心依然未被耗尽。
2.3 小水的观点
作为威廉·巴勒斯作品《瘾君子》中文版的译者,小水对巴勒斯及其品有着独到而又深刻的理解。小水认为,《瘾君子》
中包含着两个世界,作品中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在书中挨得如此之近,事实上,大部分时间里它们是互相重叠的。在书中,巴勒斯不仅要写一本关于瘾君子的书,他还要让全书从形式上还原瘾君子的真正生活。这或许是最惊人,也是最低调的一次文学尝试。这就是关于瘾君子的全部真相,然而,还不是巴勒斯的全部真相。在这里,两个世界微微错开,留出一条细微却最深刻的狭缝——琼·沃尔梅之死,也就是书中主人公突兀现身又分道扬镳的老婆。巴勒斯本人曾说:“我极不情愿,又不得不相信这个可怕的结论:没有沃尔梅的死,我永远不会走上写作之路……一场终身斗争,写作是我唯一的出口。”
在某种程度上,沃尔梅的死改变了巴勒斯的一生,没有这场意外便不会有《瘾君子》,也不会有巴勒斯之后的所有作品。说到《瘾君子》一书的写作特点,你会发现,书中的事件都是干巴巴的,事件之间没有距离、没有纵深,它们被不分轻重地拉杂在一起,压缩在一个平面之中,显得拥挤不堪。但是话又说回来,书中的线形结构又十分明显:纽约——新奥尔良——墨西哥,伴随着不断进化的毒品品种。但是在阅读中,你却几乎感受不到故事的推进。时间在走,同时又分秒未动;地点在变,主人公仍似留在原地;角色像走马灯般变幻,名字和特征只是松松地系在一起,不久就彻底脱钩了;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没有一样是重要的,全部加起来只有皮肤那么深,一根针头就能刺穿。你和威廉·李身处同一飓风的中心,那些从外部看来疯狂、奇幻、惊心动魄的表象与你无关,你只觉得平静而疲惫,甚至无聊。他刻意用大量枯燥的事实来冲淡少数优美迷幻的句子,你所要的真实,他成倍地给你,你说够了够了,真实仍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他不要这本书成为又一个关于吸毒者的神话,他要它成为解毒剂。你若是带着听传奇故事的幻想翻开书,你是定要扫兴的。拿小水的话来说就是,这本小说有开头,有结尾,就是没有故事,而没有故事就意味着没有浪漫。
3 作品评价
威廉·巴勒斯在美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很多著名作家都对他有着很高的赞誉。诺曼·梅勒评价巴勒斯是“唯一一个拥有令人信服的天赋的美国作家”。詹姆斯·巴拉德认为巴勒斯是“一个拥有无尽财富的作家……二战之后最重要的作家”。《瘾君子》一书在美国文学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艾伦·金斯堡认为:“作者完成了他打算做的事:将毒品世界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尽可能精确地描绘下来,呈献给读者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图画。书中既无自伤身世,也未尝试自我开脱,而是用最坦白的方式,将毒品生活里的种种处境、愁闷、恐惧、罪恶和周而复始的垮掉,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不作丝毫浪漫化。”卡尔·所罗门也说:“自德·昆西的《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后,这片瘾君子的荒原上,头一次出现了一丝光,如此的耀眼夺目。要让那些一心想找刺激的青少年,打消模仿犯罪的念头,没有比这部罪犯的自白更合适的了。我们发觉,要让公众对毒品的危害有所戒备,这样一份纪实作品是比任何已经付梓的东西都更为有效的。”
综上所述,《瘾君子》一书既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又不等同于巴勒斯生活的真实。《瘾君子》是一部关于毒品的书,采用了小说的艺术形式,虽然采用了传统的小说创作手法,却也有着强烈的反传统色彩。通过艾伦·金斯堡、卡尔·所罗门、小水等人对作者的相关评论,都强调了巴勒斯曾经长期吸毒的事实,以及他妻子沃尔梅之死改变了巴勒斯的一生。
文章转自《海外英语》2014年2月
推荐阅读:
一个吸毒者想要逃避毒品检测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