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吸毒与戒毒>鸦片社会医药文化内涵史学与哲学反思

鸦片社会医药文化内涵史学与哲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6-04-03 点击数:822

罂粟与鸦片文化-中医药戒鸦片烟毒-现今社会吸毒“沉渣再起”,鸦片社会医药文化内涵的史学与哲学反思,在当今探索中西医学结合之际,既具历史文化意义,又有科学的现实意义。

1 戒烟毒始于“修身养性”

梁漱溟云:“医学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而是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综合体。”在循证医学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精神” 医学模式下,医疗已从以往西方医学着眼的“病”,转化至具有生物与社会人文双重属性的“人”。中医学是一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兼具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中医药戒烟毒首务是着眼于“人”,即人的文化品性。这需要医学与人文社会的共同努力。

1.1 杜绝“奢侈文化”

近代中国社会几乎各个阶层皆沉溺于鸦片文化之情形,较之英帝国同样瞄准的印度与日本,成为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原因除 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清政府“闭关锁国”与失误于政治、军事与经济上的洞察;英帝国急于扭转茶叶与丝绸的贸易逆差;印度与日本基本做到了政府抵制或民众的严防死守)外,文化因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据席佳蓓研究,较之日本人崇尚“极度劳 动”与“修身律己、清贫节约”的民族特性,中国人富有“安土乐居、主静尚柔、知足常乐”的文化品性,较之西方人吸食大麻、可卡类毒品带来的兴奋作用不同,鸦片的“镇静、放松、超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道家之“清虚无为”甚为合拍,成为了心灵得以短暂慰藉的灵丹妙药,但日久使人意志消沉,身心俱衰。鸦片与烟枪、烟床等成为一种文化与奢靡的风尚,与之不无关系。

“奢侈文化”深入民族之品性,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突显出来。在社会与文化转型时期,经常会出现不能处理好“积极进取—休 养生息—积极进取”的关系,沉溺于“休养生息”的阶段,奢侈享乐,迈不进新的“积极进取”的门槛。现今社会“迷茫的一代”沉溺于网络游戏,到国外疯狂“血拼”购物,甚或吸毒,这与近代近似全民吸食鸦片的状况焉无相似乎?中医药较之西药戒烟毒,除中药与复方多环节、多靶点整体调治的优势外,深刻洞察本土的人文与民族特性,倡导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品性修养,当为中医药戒烟毒的特色之一。

1.2 “修身养性”深入中医药理论

改变“奢侈”文化,加强品性修养,伴随着传统文化精神,早已根植、深入进了中医学理念。两晋南北朝时期,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时期。人之思想放逸与文化意识的整合,为隋唐文化盛世做了铺垫。但就医学而言,魏晋以来玄学盛行,“纵欲以采阴补阳”及“服石求长生”成为风尚,对中医药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莫大的负面影响。孙思邈针对魏晋遗风,倡导“修身寡欲”、“恬淡虚无”,成为中医养生学的核心理论。

对“奢侈”文化的反思,还见于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宋元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背景下,基于蒙古族统治下的元代早期——“从茫茫草原来到金碧辉煌的中原”、“休养生息太过近乎奢靡”——上层社会“纵色欲、口腹之欲”,“阴虚火旺证”太多,故提出要“滋阴降火”——“修身养性”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修身是从根本上杜绝“相火妄动而煎熬真阴以折寿”。“修身养性”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静以修身”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倡导的理念一脉相承。但食、色,性也,凡夫俗子对“静以修身”常会产生误解而进入异化状态——近代吸食鸦片的吞云吐雾,寻求心灵的超脱,即是对“静以修身”的误解与异化。由此,道家与佛教文化最终倡导隐居修炼或遁入空门,由“静”到“空”,从根本上杜绝尘世间一如鸦片现象的异化。当然,“静”不一定唯遵循“遁空”之路,日本武士道之“修身律己、清贫节约”对鸦片的抵制即是明证。

2 戒烟组方整体观、调和观与对抗观互补

中医药单味药与复方较之西药单体戒烟毒,具有整体把握、综合调控的优势。中医药戒烟毒调和与顺应思维与西药对抗或替代思维可成互补之势。中医药证素辨治体系,具有个体化医疗的优势。

2.1 中医特效戒烟毒药的优势仍在于整体调和

鸦片与吗啡及现今的海洛因皆为阿片类药品,吸食后作用于体内阿片受体,竞争性地抑制人体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从而逐渐形成了在毒品作用下的递质平衡,达到外源性的超出正常的愉悦状态(高糖、高脂饮食成瘾与此机理相似,因而杜绝奢侈享乐是有实证依据的),即为毒品依赖性成瘾。这种神经递质性的成瘾很难戒除,需要有超强的意志力。目前西医学尚缺乏有效的对抗性治疗药物,除手术阻断神经疗法外,药物上主要采取替代疗法,如用美沙酮类少量渐减性地替代戒毒。

有研究证实:能够产生戏剧性疗效的药物已难觅踪影;实验室药物单体疗效与临床疗效经常不一致;现今西方世界不承认中药与中药复方疗效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在此大背景下,中医药特效药物,因其具多靶点、多环节及整体调控的优势,而大有可为。一如绞股蓝之于降血脂,茵陈之于黄疸病,虎杖之于烧伤,半枝莲与白花蛇蛇草之于抗癌,青蒿素之于恶性疟疾等,中医药治疗鸦片烟瘾有一味特殊之药紫背金牛草,因具止血、造血、改善微循环、镇痛、抗炎、提高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功用而对解除鸦片 烟瘾具有良好的疗效,成为中医药戒烟毒的生力军。中医药戒烟毒应用还原论思维,从复方至单味药,虽未至单体,但体现了整体观、调和观与对抗观的互补;以及系统论与还原论思维的互补与相反相成。

2.2 证素辨治具个体化治疗优势

鸦片毒瘾及毒瘾发作时的流泪、流涎、烦躁不安、周身冷疼、腹痛、头痛、夜奋昼疲等症状,在状态医学中可视为一种综合征。在对抗治疗缺乏与替代疗效欠佳的情形下,中医药整体水平上的五藏与气血证素辨治体系不啻为一种较佳的诊疗模式。在状态医学中,以特效药结合证素辨治体系,可具有个体化医疗的优势。如鸦片毒瘾在病的层面被认为是热毒,与紫背金牛草性味所治相配,但每一例的个体体质及所发症状并非均表现为热象,此时特效药的药效将打折扣。在证素辨治调和及顺应性思维,如“热因热用”、“通因通用”的基础上应用特效药,才能产生殊效。他病佐证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心功能不全下肢水肿”,西药利尿剂效不佳,据舌象辨病性为“阴虚水肿”,通过“滋养胃阴而利水消肿”,看似“南辕北辙”,实则相反相成。

2.3 冲击疗法建立新的平衡仍属整体调和中医药戒烟毒类似拔癫、狂毒,在应用类似拔癌毒的攻坚法与整体调治法后尚无效者,古代与近代还有大刀阔斧的非常规疗法——“吐法”。金代张子和善用“催吐痰涎法”治疗精神顽疾,近代民间亦有用硼砂一钱五分大吐排鸦片烟毒。类比现代系统科学“耗散结构”理论,可将其理解为“震荡法”,打破病理下的“平衡”以重建新的“平衡”。他病如民间“月子病月子补”可为佐证。

3 戒烟组方理论符合辩证法

赵娜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现代科学的源起。较之西方古代对生命形成的物质基础认识有“元素说”、“气本原说”、“ 灵魂理念本原说”、“微观粒子说”及近代的“原子说”,中国古典哲学的“元气论”、“阴阳学说”等,虽一度被斥为带有思辨色彩,但综观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是符合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近代中医药戒烟毒方,如何其伟《救迷良方》中的“断瘾丸”、“忌酸丸”、“补正丸”、“鹊丹”、“四物饮”等,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经典的组方原则与治则:升降相因(“断瘾丸”中:升麻、柴胡与沉香)、动静结合(“忌酸丸”中:木香、沉香与白术)、寒热相配(“断瘾丸”中:黄连、黄芩与附子)、攻补兼施(“忌酸丸”中:黄柏、黄连与人参、黄芪;“断瘾丸”中:黄芩、黄连与黄芪)。在现今西医学尚未找到除手术方法外可阻断神经性成瘾的特效药物时,中医学从整体水平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与五藏气血的平衡,是符合哲学辩证思想的,因而亦是科学有效的。

4 引药及“顺应性”治法的哲学启示:“无为而无所不为”近代中医药戒烟毒方中常用引药,如“断瘾丸”中的烟灰、“忌酸丸 ”中的鸦片膏,盖有两种用意:一是早期作为缓解戒断症状的替代品,用量是渐减的;二是引药之意,使中药复方直达病所。对于药物归经理论,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可能与药物对人体组织的选择性有关,但若融会顺势疗法理念,则可认为引药是在微量下激发了机体的自身修复功能,若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不应该令人讶异的。

另外,加入引药量较大者,或尚有《内经》“反者道之动”的反常规治法的意味,使“亢害承制,物极必反”。但鸦片烟瘾与一般疾病不同,需谨慎使用。李柱文中佐证例,在无血瘀证可辨的情形下,对下血崩中按常规辨治皆无效,乃大胆反其道用药,用活血之剂而收显效。无论《内经》“反者道之动”,还是顺势疗法,在医理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为有病若被庸医误治,不如不治,顺应人体自然向愈的能力,结果反而如同遇到了一位中等水平的医生。上升至哲学层面的启示为“无为而治”。

5 结语

对鸦片社会医药文化内涵进行史学与哲学反思,证明“民族的亦可以是世界的”,中医学及其古典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科学技术尚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中医学在新时期亦可从瓶颈状态步入“破茧成蝶”、“羽化成仙得道”的情境。
在线客服
  • 销售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