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吸毒的新旧吸毒者感染HIV艾滋病传播研究
自1996年广西在吸毒人群中发现首例本土HIV感染者以来,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的不良行为曾经成为广西艾滋病流行的重要传播模式,对广西艾滋病高流行态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疫情评估报告及哨点监测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约78万人,当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其中经注射吸毒传播占28.4%。目前,感染水平较高的哨点如云南、广西、四川、贵州、广东等省份,仍一直不乏注射吸毒对传播HIV所起的重要作用,这表明针对吸毒人群(尤其是注射吸毒人群)开展持久的干预研究仍是预防艾滋病新发感染的重要举措之一。相关研究认为,注射吸毒≤5年的人群(简称新人群)及注射吸毒>5年的人群(简称旧人群) 在艾滋病的持续传播与流行中作用各异,主要取决于血源性病原体的输入、危险因素的暴露及保护行为的实践等因素。有研究表明,新注射吸毒者是延续吸毒人群HIV新发感染和持续传播流行的重要群体。因此,在广西吸毒人群中开展了专项调查,以探讨新旧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及其HIV 传播因素,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针具交换点和强制戒毒所新旧人群。针具交换点新旧人群选择于吸毒情况较严重的南宁市和柳州市,通过滚雪球方式招募过去3个月内有注射吸毒行为的吸毒者;戒毒所新旧人群选取于柳州某强制戒毒所。共招募研究对象47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结构式问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干预服务参与情况、既往吸毒及性行为特征等,同时采集研究对象5ml静脉血进行HIV抗体检测。包括HIV传播途径(如共餐、蚊虫叮咬、与艾滋病病人或HIV感染者共用针具、有套性交是否可以传染艾滋病等)、共用注射辅助材料(共用同1瓶水洗针/容器溶解毒品/棉球过滤毒品能否感染HIV等)的危害共8个问题。
结合我国吸毒人群特征及全球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将注射吸毒者吸毒年限≤5年者视为新人群,吸毒年限>5年者视为旧人群。新旧人群人口学特征共调查474例注射吸毒者,其中新、旧人群分别为157例(33.1%)和317例(66.9%)。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来源、性别、文化程度、民族及职业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社区,均以男性、汉族及无业者为主。但两组人群在年龄和婚姻状况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人群的最大年龄51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为(26.4±3.7)岁;旧人群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为(33.8±4.3)岁。已婚/同居在旧人群中的比例较大,但未婚的比例小于新人群。见表1。
新旧人群既往毒品滥用及性行为特征研究对象的平均吸毒年限为(10.1±4.5)年,最长吸毒时间20年,最短3个月。新人群首次吸毒年龄最大48岁,最小16岁,年龄中位数为24.3 (95%CI:20.1~28.5)岁;旧人群首次吸毒年龄最大45岁,最小14岁,年龄中位数为21.7(95%CI:19.6~23.8)岁。检验结果显示,新人群近30天注射频次、直接共用及重复使用针具的比例均高于旧人群,但近3次与临时性伴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低于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旧人群在近30天发生性行为、近3次与固定性伴发生非保护性行为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由于吸毒人群普遍存在共用针具注射吸毒及性乱行为,因而成为各类人群中HIV感染率最高的群体。本次研究紧密联系艾滋病感染人群的吸毒历史与现状,并结合全球相关研究报道,选择5年作为新旧人群的分界点。调查结果显示,新旧人群在年龄与婚姻构成上存在差异,年轻化及未婚为新人群的主要特征,这表明吸毒人群具有首次吸毒年龄偏小的特点;再者,在旧人群中,单身的可能早死,所以在婚的比例较高。然而,同类研究认为新旧人群的人口学是基本一致的。新旧人群对8个艾滋病知识问题的正确回答率仅为62.4%,远低于2003-2005年对四川省6个城市注射吸毒者艾滋病认知调查中艾滋病知识的正确回答率(86.4%),原因在于新旧人群对共用注射辅助材料危害的认识仍不够。实验研究认为“共用过滤的棉花、容器、洗注射器的水存在感染HIV-1的潜在危险”。尤其是新人群吸毒时间较短,可能尚缺乏对艾滋病相关宣传干预服务的了解,这在本研究发现新人群参加各项HIV 相关干预服务的比例较低得到证实。新人群注射频次、直接共用及重复使用针具的比例明显高于旧人群,与以往报道不一致。进一步表明新人群是今后针对注射吸毒者的艾滋病宣传干预工作中的关键人群。通过控制年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性、共用针具静脉吸毒是新旧人群HIV传播的共同影响因素,与国内外研究一致,提示柳州市和南宁市吸毒者因共用针具注射吸毒造成HIV 传播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本研究还发现,重复使用针具也是<30岁新人群HIV 传播的危险因素;而知晓共用注射辅助材料的危害、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和参加过针具交换对旧人群HIV 传播具有保护作用。这提示可能与旧人群更容易被HIV关干预服务覆盖,而新人群处于隐蔽边缘,对接受干预服务尚敏感有关。大众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了解艾滋病,同时针具交换等项目也有助于提高吸毒者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因此,借助多渠道的大众传媒宣传艾滋病知识,并结合HIV相关干预服务的自身宣传,利于全面增强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意识。
本研究发现,HIV感染率随吸毒年限增长呈上升趋势,且在5年内的变化速率最大,与同类研究一致。尽管新人群存在高危吸毒行为并且干预服务参与率低,但其HIV感染率明显低于旧人群,可能与旧人群反复暴露危险因素频次高、时间长、行为干预不到位有关,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在新人群中早期开展宣传干预的积极意义。有研究认为,<25岁的吸毒者每个月的性行为频率在吸毒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5岁男性吸毒者在吸毒后每个月的性行为频率下降。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人群尚处于性活跃年龄,与临时性伴无套性交比例高,提示新人群可能是性途径HIV传播的桥梁群体。同时国外研究表明,新人群是低患病率、高新发感染率的重要人群,加强对新人群的行为干预刻不容缓。综上所述,加强对不同吸毒阶段的人群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倡导针具交换、有套性交、提高干预服务参与性,是遏制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手段。